close

今天要跟各位介紹的是三浦經典刀背鐵桿 Miura MB-5003

這組 Miura MB-5003

跟其他 MB-5003 最大的不同是

它是一組客製化的鐵桿

 

為何要採用客製化來製作這組鐵桿呢

基本上有以下幾個好處

1.鐵桿角度可調(包含桿面/桿頸)

2.鐵桿鍍膜可選

3.鐵桿刻印漆色可變

當然最主要的原因不外乎是角度可調

那麼筆者為何想要自行修改鐵桿角度呢

原因不外乎是現今鐵桿出現了[桿面角度消失症]

 

話說湯姆威紳(追尋完美球桿作者)發現

球具製造商為證明它們的球桿可以打得比較遠

過去三十多年來一直玩弄桿面角度把戲

它們把鐵桿桿面角度愈做愈小

所以你會發現

當你使用某公司新出品的五號鐵桿時

你會驚訝這隻五號鐵桿比你用了多年的舊四號鐵桿打的還要遠

當你檢查這隻五號鐵桿的桿面角度

你會發現它根本就是一隻四號桿


1960 / 70年代一般五號鐵桿的角度是 32

目前五號鐵桿則大多為 25 度上下

可想而知

現今的五號鐵桿當然打得比過去的五號鐵桿還要遠

因為現代球桿有著較[]角度

它根本等於當年的三號或四號鐵桿

湯姆威紳把這樣的現象稱為[桿面角度消失症]


[桿面角度消失症]不只影響五號鐵桿也影響其他鐵桿

這使得高爾夫球界創造了一種球桿-中繼 (A) 挖起桿

又稱 52 度挖起桿

為何有這支新球桿的發明呢

 

在60年代

劈起 (P) 挖起桿和沙坑 (S) 挖起桿間的桿面角度相差約 4-5

全揮桿時兩隻球桿打出去的距離相差大約 10-15

現今因為桿面角度消失症

使得兩支球桿角度相差超過 10

造成兩支球桿打出的球距相差大的離譜

使得你在球場打球時遇到特定距離

會無法找到合適的球桿來打

 

由於沙坑 (S) 挖起桿必須有一定的角度才能快速地把球從沙坑中打出

因此它的角度是固定無法改變

在此情況下須要有一支球桿做為沙坑挖起桿跟劈起挖起桿之間的中間桿

於是球界發明了中繼 (A) 挖起桿

除此之外

[桿面角度消失症] 還會在你整組鐵桿產生一個問題

也就是會使得你的大號鐵桿(短桿 8 9 P)間距會比小號鐵桿(長桿 4 5 6)來的大

這會造成你在百碼附近攻擊果嶺時找不到合適的鐵桿

長距離揮擊時兩支長鐵桿打出的距離約略相同

 

舉例而言

先前筆者使用 George Spirits 2012 Sakura CB 鐵桿

 George Spirits GS Forged Wedge 挖起桿

 

角度分別如下

 

club_iron_sakura_cb_img02.jpg   

 

club_wedge_gs-forged_02.jpg  

 

可以看到此套球桿在劈起 (P) 挖起桿和中繼 (A) 挖起桿間角度相差 7 度

這會造成兩個球桿間球距相差超過 20-25 碼

而劈起 (P) 挖起桿和 9 號桿間角度也相差 6 度

兩球桿間球距也至少會相差超過 15-20 碼

在百碼到一百五十碼附近特別需要精準性時

使用這組球桿攻果嶺就可能常會造成過之或不及的情況


另外這組球桿在長鐵桿間角度間距僅相差3度 (4-5,5-6,6-7)

由於球桿製作公差為正負 1 度

在正常製造情況下這組鐵桿的 4 號鐵可能只有 23 度

而5號鐵則可能有 24 度

極有可能這會造成兩支球桿打出的距離相同


所以這組[桿面角度消失症]的鐵桿

除了 7 號桿能打得超過 180 碼的優點外 (PS:高爾夫的練習重點在精準而非距離)

(乔治精神George Spirits Sakura CB樱花版超远距离铁杆)

看不出有什麼值得誇讚之處


湯姆威紳指出要想把球打到定點

不論木桿或鐵桿

基本上連號球桿的桿面角度不能小於 3 度也不能大過  5度

以便於在每個距離攻擊時都能選到合適球桿

進行揮擊

 

由於這組鐵桿是鍛造鐵桿 (PS:鑄造鐵桿無法調整)

可以透過調整桿面角度 (只能正負 2 度) 來使得球桿間距達成此一要求

可是為了達成此要求

整組球桿的桿面設定只能改成

4(20), 5(24), 6(28), 7(32), 8(36), 9(40), P(44)


在此情況下

整組連號鐵桿間桿面角相差 4 度

會使得連號鐵桿間間距相同 (約為10-15碼)

球場揮擊時較容易選擇進攻球桿

但由於此調整會使得劈起 (P) 挖起桿和中繼 (A) 挖起桿間角度相差8度

勢必再找一支 48 度鐵桿來串聯此組鐵桿


由上述修正看來

桿面角度問題似乎解決了

還需解決桿頸角度 (不良的桿頸角度會造成左曲或右曲球)

工程頗為浩大

因此最簡單的方式即為重新購買整組鐵桿


綜觀坊間各大品牌鐵桿

無一不受[桿面角度消失症]影響

因此為達成連號球桿桿面角度間距一致

連號鐵桿間揮擊間距相同

客製化似乎為唯一選項


既然決定客製化

筆者有幾項要求

1.鍛造鐵桿

2.桿面桿頸角度可調

在此選項下

我找到了三浦技研的客製化球桿


早年三浦的客製化球桿僅有 Miuraism 選項

僅能直接跟三浦聯繫選購

2014 年 4 月三浦推動全新的客製化系統 MIURA CRAFTSMAN WORLD (MCW)

它可以選擇多數三浦已發表鐵桿與挖起桿進行客製

客製選項包含

桿頭形狀

桿頭角度及重量

桿頭電鍍方式

刻印及顏色等

只可惜此客製化僅能透過 MCW 日本加盟才能訂做

若要購買

勢必須直接跟日本加盟店聯絡

 

在此情況下

我只好一一寫信聯繫加盟廠商

不知為何

寄給多數廠商的信件都石沉大海

僅有(ゴルフショップ アバント) NCW 加盟店熱心的與我聯繫

很高興是這家加盟店與我聯繫

而非別家


ゴルフショップ アバント的負責人Ichihara 桑十分友善

他不厭其煩的回答我球桿製作的問題

一段時間後

我終於決定球桿選擇及設定

資料如下

 

Miura MB-5003 2-P (with NSPRO MODUS3 TOUR 120 S)

Use MIURA CRAFTMAN SYSTEM

 

輪郭形状 No change (A0)

 

ソール形状 No change (B0)

 

トップライン形状 No change (C0)

 

仕上げ No change (D00)

 

 

ロフト角変更 change

 

2(17), 3(20), 4(24), 5(28), 6(32), 7(36), 8(40), 9(44), P(48)

 

 

ライ角変更 No change

F.P.変更 No change

バウンス角変更 No change

ヘッド重量変更 No change

穴径変更 No change

刻印カラー change (11) All mark/letters paint.

WDD刻印変更 No change

ネーム刻印 No

club length : #5 iron 37.5inch

clubs swing weight : Irons 2-P D1  (principle)

Could you make the best balance based on your experience?

Grips use IOMIC Sticky Evolution 2.3 (red, バックライン有)

 

在下單後

經過了一個多月的漫長製作

球桿終於來到了我的身邊

當然回來的並非桿頭而已

而是整組裝完桿身及握把的球桿

因為我還請 Ichihara 桑幫我製作整組球桿

製作完成後的配重資料如下

 

club.jpg  

 

由上表可發現

整組鐵桿呈階梯式製作

連號球桿間重量差約7

CPM差距約5

Balance(揮桿重量)誤差不到0.2

 

在握把及桿身具有一定公差下

球桿設定還如此完美

真是難為了 Ichihara

 

當然最重要的就是開箱了

 

整組Miura MB-5003 鐵桿共有九支(2-P)

採用MB-5003原始設定(鏡面電鍍)並無修改

球頭刻印顏色均相同

 

DSC01076.JPG

 

 

  

DSC01056.JPG 

 

由上往下看桿頭 top line 極薄

2號鐵活脫脫像一把奶油刀

蠻舒服的

正面看桿頭不大 

MB-5003 Miura Pro spec. model 系列中桿頭最小的

 

DSC01059.JPG

 

DSC01060.JPG  

 

Miura MB-5003 4號鐵 ( 24) George Spirits 2012 Sakura CB 4號鐵 ( 22)比較

明顯可看出

George Spirits 2012 Sakura CB OVERSIZE 球頭

底部明顯較 Miura MB-5003 

角度較為強勢

offset 較為明顯

top line 也較為粗大

 

 

 

DSC01064.JPG   

DSC01066.JPG 

DSC01062.JPG  

 

奇怪的是這組客製球桿桿頭並無 Made in Japan 字樣 

僅有7號鐵上有數字印記

 

DSC01067.JPG  

 

桿身採用 NS Pro Modus3 Tour120 S 

原始重量為114g

裁完約為106g左右

揮桿重量能做到D1不會太重

 

DSC01070.JPG DSC01072.JPG  

 

MIURA CRAFTSMAN WORLD 專屬的鍛刀貼紙

證明它獨一無二的身分

 

DSC01074.JPG  

 

握把考慮桿身BUTT端外徑與筆者的手及中指長度

選擇  IOMIC Sticky Evolution 2.3

 

 

DSC01075.JPG  

 

整組球桿反饋一流

擊球極為紮實(George Spirits 2012 Sakura CB 比較)

出球極為快速(George Spirits 2012 Sakura CB 比較)

George Spirits 2012 Sakura CB打感較 MB-5003 柔軟 

也好操控

 

 

後記

本來覺得直接跟日本加盟店購買球桿是十分麻煩的

但經過這次之後

我想下次我還是會直接向日本商店購買日製球桿

 

首先

價格當然比較便宜

 

其次

台灣工坊製作品質良莠不齊

與其賭博式的選擇台灣工坊製作球桿

倒不如找日本技師更為可靠

 

最後

此組球桿一開始即設定揮桿重量為 D1

桿身及握把也已確定

Ichihara 桑在跟三浦下單時

已將上述資料告知三浦

已配合上述要求打造出完美的球頭重量

因此不須拿到球頭後

在球頭內塞銅塊配重或鑽桿頸來修正桿頭重量來達成原先設定的揮桿重量

如此一來桿頭重心較不會跑掉

這是在台灣訂做所無法達到的

 

話說

都有人可以把60吋液晶電視搬回台灣了

搬一套球桿還電視比較輕鬆

有空的話

我建議各位球友跑一趟日本

回家後

一套完美的手工訂製球桿就在你身邊了

 

歡迎你參考我其他的高爾夫文章

arrow
arrow

    yaoyaoya19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